【组工新论】年轻干部当以“挺膺”之姿拒绝“躺平”
在时代浪潮奔涌向前的今天,“躺平”成为一些人的生活哲学,成为一些人面对压力时的选择。这种现象也在个别年轻干部中有所显现。一些年轻干部抱着“不争先、不落后,平平淡淡随大流”的心态,满足于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”,这种现象值得警惕。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,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,绝不能在工作岗位上“躺平”,理应主动担当作为,以“挺膺”之姿扛起时代赋予的使命。
“躺平”心态的滋生,源于多方面因素。一方面,部分年轻干部初入职场,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、繁重的任务压力,尚未找到高效的工作方法,面对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;另一方面,社会上功利主义、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冲击,让个别年轻干部在价值观上发生偏差,过于注重个人得失,计较付出与回报,进而滋生出消极懈怠的思想。此外,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、容错纠错机制落实不到位,也让一些年轻干部不敢为、不愿为,导致其选择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。
然而,年轻干部“躺平”危害巨大。从个人角度看,“躺平”是对自身潜力的极大浪费,长期的懈怠会让思维僵化、能力退化,错失成长进步的良机,在职业生涯中逐渐被边缘化;从工作层面来讲,年轻干部是推动政策落实、服务群众的重要力量,一旦“躺平”,必然导致工作效率低下、执行力不足,影响政策的落地见效,损害群众利益,破坏政府公信力;从长远来看,年轻干部群体的“躺平”之风若得不到遏制,将严重削弱干部队伍的战斗力,阻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,危及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。
回望历史长河,正是无数年轻干部的“挺膺”担当铸就了今日中国。革命战争年代,二十多岁的青年将领指挥千军万马;社会主义建设时期,年轻的科技工作者隐姓埋名投身“两弹一星”事业;改革开放大潮中,一批批年轻干部勇立潮头、开拓创新。历史告诉我们,伟大事业从来都需要年轻人挺起脊梁、勇挑重担。今天的年轻干部若选择“躺平”,不仅辜负了组织的培养,更辜负了历史的期待。
现实中,“躺平”心态往往源于成长困惑与现实压力的交织。一些年轻干部面对基层工作的繁重琐碎,感到理想与现实落差巨大;有的在职务晋升遇到瓶颈时,产生“干多干少一个样”的消极思想;还有的面对复杂矛盾和棘手问题,因能力不足而选择逃避。但必须认识到,“躺平”不会让问题消失,只会让个人能力退化、事业受损。
年轻干部要摆脱“躺平”困境,需从思想、行动、制度等多维度发力。在思想上,要筑牢信仰之基,补足精神之钙。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,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精神力量,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始终牢记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宗旨,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。以黄大发、杜富国等先进典型为榜样,学习他们扎根基层、无私奉献的精神,激发自身奋斗的内生动力。
展开全文
在行动上,要勇于担当作为,锤炼过硬本领。主动投身到乡村振兴、基层治理、改革发展等一线工作中,在实践中经风雨、见世面、壮筋骨、长才干。遇到困难不退缩,碰到问题不推诿,积极寻找解决办法,在破解难题中积累经验、提升能力。保持学习的热情和紧迫感,不断更新知识储备,掌握新技能、新方法,努力成为工作中的行家里手。
在制度层面,要完善干部管理机制。优化考核评价体系,建立科学合理、公平公正的考核标准,既看工作成绩,也重工作过程,既关注显绩,更重视潜绩,让实干者得实惠、让有为者有位。健全容错纠错机制,明确容错边界,为敢于担当、勇于创新的年轻干部撑腰鼓劲,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,轻装上阵。同时,加强干部激励关怀,关注年轻干部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需求,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成长环境。
破除“躺平”现象,需要内外兼修的综合治理。从组织层面看,要完善干部考核激励机制,打破“论资排辈”,让有为者有位;加强实践锻炼,把年轻干部放到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砥砺品质。从个人角度看,年轻干部要涵养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的境界,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。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,通过重点项目压担子、关键岗位锻炼人,才能有效激发干部队伍活力。
新时代呼唤新担当。青春因奋斗而精彩,人生因拼搏而升华。年轻干部正处于干事创业的黄金时期,切莫在“躺平”中虚度光阴、辜负韶华。生逢其时,重任在肩。乡村振兴、科技创新、基层治理等各个领域都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舞台。要树立“事不避难、义不逃责”的信念,培养“越是艰险越向前”的勇气,锤炼“乱云飞渡仍从容”的定力。以“时不我待,只争朝夕”的干劲,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拼搏奋斗,书写无愧于时代、无愧于人民、无愧于青春的壮丽篇章。
“青年之字典,无困难之字;青年之口头,无障碍之语。”李大钊的箴言至今振聋发聩。年轻干部当以“挺膺”之姿拒绝“躺平”,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,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。(作者单位: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)
作者赵燚
编辑孙蕙
二审张齐
三审陈诗宗
评论